第75章 三姐和四姐
蘇蘭芷在家裡都能聽到曬穀場上人聲鼎沸、熱鬧非凡,現在家裡不缺肉吃,蘇父蘇母也不著急,打算等到快要分肉的時候再去。
現在過去無非是站在那裡吹冷風,或者和大家一起說閑話。
突然,院門被人敲響。
蘇蘭芷趕緊過去開門,看到一群人站在院門外,愣了一下,反應過來來的是三姐一家以及四姐一家,頓時激動了起來,「三姐,四姐,你們回來了?」
隨後急忙轉頭對家裡喊道,「奶奶,爸,媽,三姐和四姐回來了。」
「大家快來家裡。」蘇蘭芷趕緊招呼大家進門。
蘇家人聽到蘇蘭芷的喊聲,都急忙跑了出來,看到老三一家和老四一家都回來了,一個個都激動的不行。
三姐蘇蘭星,三姐夫周軍,生了兩個孩子,一兒一女,兒子周飛,今年八歲,女兒周萍,今年六歲。
四姐蘇蘭月,四姐夫盛開,生了兩個女兒,大女兒盛思,今年五歲,小女兒盛念,今年三歲。
蘇蘭芷蹲下來抱起最小的盛念,笑容滿面的對大家說道,「外面冷,大家快到家裡去。」
大家進了院子,看到蘇家人,都熱情的喊人,幾個孩子也熱情的喊著太太、外公外婆,蘇家人的臉都快要笑爛了。
孩子們都在外面工作,在外面生活,每年也就盼著這個團聚的時刻。
來到堂屋,蘇蘭芷將盛念放在椅子上坐下,趕緊到廚房去拿碗,給他們一人沖了一杯熱騰騰的麥乳精,而蘇母則趕緊去拿糖果、餅乾出來給孩子們吃。
之後大家就坐下來聊天。
「老三,老四,你們是直接過來的嗎?是不是還沒有回婆家?」奶奶一臉慈祥的看著眾人。
蘇蘭星一邊喝著麥乳精,一邊笑著說道,「是啊,一出車站,就先回茶園村了,想著先把給家裡準備的東西送回來再回婆家過年。」
她們給娘家準備了不少東西,如果先回婆家,讓婆家眾人知道了,難免會說他們想要搬空婆家貼補娘家。
父母辛苦把她們養大,砸鍋賣鐵供她們讀書,她們才有如今的日子,難道不應該好好孝順父母嗎?
孝順父母,不是每個子女應盡做的嗎?
難道嫁人後,就隻能孝順別人的父母,不能孝順自己的父母?
這是什麼道理?
她不跟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,每個月卻寄回去四分之一的工資,這還不夠嗎?其他人能做到這個程度嗎?
「家裡的日子還過的去,你們不用太操心家裡,把你們的日子過好就行了。」奶奶說道,「現在的日子比你們小時候的日子好過多了,那個時候那麼窮那麼苦,我們都能把你們給供出來,所以你們不要怕吃苦,一定要好好培養孩子,把孩子供出來了,你們才能安享晚年。」
四姐夫盛開點點頭,說道,「奶奶,我們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,已經把小思小念送到幼兒園去讀書了。」
「那就好。」奶奶放心的點頭。
當初老四連生兩個女兒,奶奶也擔心盛家不高興,怕盛家不能好好對待這兩個女孩,現在見盛開對兩個女兒一視同仁,並沒有因為她們是女孩就放棄培養她們,奶奶便放心了。
蘇蘭芷見大家聊的熱火朝天的,悄悄的給賀望天使了個眼色,之後兩個人悄悄的來到廚房,開始準備中午的飯菜。
鎖上廚房的門,蘇蘭芷從空間裡拿了酸菜和魚塊出來,讓賀望天用農村土竈台做酸菜魚,另外再炒幾道素菜就行了。
而蘇蘭芷則閃進空間裡,利用空間裡的電竈台,兩口鍋同時做,做了土豆燉雞、紅燒肉、羊雜鍋,還盛了魚頭燉豆腐和魚雜鍋出來。
兩個人一通忙活,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飯菜,六道葷菜,四道炒時蔬,另外還給小孩子蒸了雞蛋羹,打了清淡的肉丸湯。
在蘇父和蘇母的房間裡,蘇蘭星和蘇蘭月把給家裡帶的東西一一掏出來,遞給蘇母。
接著,姐妹倆還各自往蘇母手裡塞了一個信封。
蘇母不用猜也知道,信封裡面裝的肯定是錢和票。
蘇母趕忙推拒道,「老三,老四,我們在家裡要花錢的地方不多,有錢也花不出去,這錢還是你們自己留著吧,給孩子買新衣服穿,買點好吃的。」
蘇蘭星推開蘇母的手,微笑著說道,「媽,我們在外面有工資,錢夠花,你不用擔心我們。」
蘇蘭月也在旁邊附和,「是啊,媽,你們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,都還沒有好好享福呢,我們還沒有回報家裡,我們就嫁到別人家,為別人家掙錢去了。現在正是我們回報你們的時候,你們現在雖然不太需要用錢,可是將來老了呢?要是到時候我們自己日子過得緊巴巴,沒錢給你們,那可怎麼辦?所以現在就當是我們提前做準備,到那個時候,你們手裡有錢,也就不用找我們要了,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兒?」
蘇蘭星點點頭,接著說道,「媽,這錢啊,你們要是不用,自然會被別人用了,錢就沒有用不出去的時候,所以我們給你們的錢,你安心收著安心的用。」
看著孩子們如此孝順,蘇母的眼眶微微泛紅,心裡暖烘烘的。
雖然大多數人家養孩子,或多或少都盼望著能得到孩子的回報,可他們卻隻希望孩子們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。
也許正是因為他們這種不圖回報的無私付出,才換來了孩子們的感恩與孝順吧!
「媽,我先把給小六帶的東西拿給小六。」蘇蘭月拿起帶給蘇蘭芷的東西,就出去找蘇蘭芷了。
來到廚房,蘇蘭月將手中的布包遞給蘇蘭芷,「小六,這是給你帶的禮物。」
「四姐,你咋又給我帶禮物了?你之前都已經給我寄過禮物了,謝謝四姐。」蘇蘭芷不好意思的伸手接了過去,「我都沒有回報過四姐什麼。」
原主的衣服、鞋子還有學慣用品,很多都是三姐和四姐給寄的,因為她們在這個年代的大城市工作,物資豐富一些。